边区省委领导下的党组织

来源:听游湖南4301

简介

边区党组织是根据地的领导力量,也是开展武装斗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根本保证。湘鄂西、湘鄂赣和湘赣革命根据地党组织非常注重发展和壮大自己的队伍。随着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开展和边区省委的相继建立,各级地方党组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03.png

 

湘鄂西根据地内,在中共湘鄂西特委领导时期,建立、健全了21个县的县委或中心县委。1931年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临时省委成立后,尽管受到国民党军队连续“围剿”的破坏以及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但湘鄂西党组织总体上是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得到恢复、健全和发展的。1931年3月,为了策应洪湖苏区的反“围剿”斗争,红二军团根据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的指示建立了湘鄂边分特委,下辖鹤峰、五峰、桑植、长阳、石门5县县委,5月,根据湘鄂西中央分局指示改为湘鄂边特委,1932年10月湘鄂边根据地丧失后,特委机关与中央分局会合后解散。1931年4月,成立中共洞庭特区委,辖益阳等沿湖各县党组织。成立时隶属湘鄂西特委,1931年6月归由临时省委直接领导。1931年冬,为恢复江南苏区,洞庭特区由新成立的中共江南县委领导。6个县委除桑植、石门外,还有中共南(县)华(容)安(乡)沅(江)县委,1931年6月成立,机关设在南县小北洲,辖南县光复垸、华容张家湾、沅江草尾等区委,1932年遭敌破坏。中共南(县)安(乡)中心县委,1931年8月成立,机关驻安乡,辖南县、安乡党组织和湖南部分白区党组织,9月改为中共南安县委,由中共湖南省工委领导,1932年1月撤销。中共江南县委,是临时省委将华容县委、石首县委撤销后,于1931年11月建立起来的,辖华容、石首两县党组织和洞庭特区委。中共华容特委,由华容县地下党组织成立,辖东山地区的地下党组织,1932年10月建立,当年冬停止活动。


02.png


湘鄂赣根据地内,中共湘鄂赣边特委领导时期,边区党组织共有县委和临时县委8个,特区委3个,区委45个,特支28个,支部618个,党员达1万余人。中共湘鄂赣省委建立后,湘鄂赣党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932年9月,党员达约5万人。湘鄂赣苏区所辖县、区,几乎都建立了相应的县委、区委,仅县委和相当于县委的党的领导机关就达20多个。’湖南境内除平江县委和浏阳县委外,主要有中共湘北工委,1932年4月由湘北特委和通城县苏维埃政府合并而成,以岳阳药姑山为中心,辖临湘、岳阳、通城、崇阳等地党组织。湘北工委在筹建时先后建立了中共壁山区委(1931年3月)和中共云山区委(1931年8月)。中共平(江)浏(阳)长(沙)县委,1932年4月成立,原为中共平浏长县工作委员会,8月省委将其撤销,在浏阳黄昙盐井成立中共平浏长县委,辖平江嘉义区、安定区、三阳区,浏阳的达浒区、古港区、城郊区和长沙的尊阳区,活动至1937年9月。中共湘鄂边县委,1933年4月建立,1934年2月改为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以药姑山为中心,辖通城、蒲圻、岳阳、临湘等县部分地区和长武铁路段,活动至1937年结束。中共平(江)湘(阴)岳(阳)县工委,系1934年8月湘鄂赣省委撤销办事处,由平江县委建立的,将汨罗江以西的谈岑、梅仙等区部分地区组成河西办事处,并将湘阴的汨罗、岳阳的渭洞等地划归其管辖。1934年11月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牺牲后,湘鄂赣省委为纪念他,将平(江)湘(阴)岳(阳)县一部分划分咏生县,建立中共咏生县委。中共平(江)修(水)铜(鼓)县委,1934年湘鄂赣省委迁至铜鼓幽居后,于12月建立。

 

湘赣根据地内,中共临时省委成立后,辖有西路、北路、湘南3个特委,8个直属县委和2个直属临时县委,50个区委,600多个支部。其中湖南境内的有1个特委、4个中心县委和13个县委。它们分别是:中共湘南特委,虽然1931年8月就划归湘赣临时省委领导,但由于斗争环境恶劣,湘南各地仍属游击区,只有耒阳、资兴、宜章、桂阳等县县委与临时省委接上组织关系。此时的特委受两广省委领导,1933年4月后,特委才和湘赣省委接上组织关系,此后一直活动到1936年秋。边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党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健全,对领导和推动根据地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下一集内容,我们将为您讲述加强边区党的建设。

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