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至圣”周敦颐 ——廉洁奉公

来源:听游湖南5324

简介

微信图片_20210526104153.png

 

周敦颐一生清廉,爱民如子,他曾写了一首清贫诗,其中有“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的名句,恰是其心志的反映。


本集为您讲述“理学至圣”周敦颐——廉洁奉公。


周敦颐任合州通判五年,每次领到俸禄———五斗米,都要捐一些给贫苦百姓,自己则以粥度日。有一次,他发现自己的俸禄多出了三石米,还将仓官治罪。


周敦颐于嘉祜五年(公元1060年)作《养心亭记》,强调“无欲”以养心。而此时其正解职回京师开封,次年迁国子博士,任虞州通制,后迁地方为官。


在知洪州南昌县的任上,周敦颐日夜操劳,殚精竭虑,终至大病一场,甚而猝死过去。好友潘兴嗣赶来为他料理后事,检点家什,发现他家仅有一口破箱子,几十文零钱,衣服杂物全部叠起来不足一箱……潘兴嗣心想,周敦颐任知府已经几年,且俸禄并不低,怎会落得如此境地?这时,周敦颐的妻子哭着对潘兴嗣说:“钱财散尽之后,全家便总是以粥度日,生活过得清贫而寒酸。”原来,周敦颐每次领到俸禄后,总是散以济贫,只要别人向周敦颐说一声自己的困难,他便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所以才会出现当自己生病了,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的窘况。素知他官德表现的潘兴嗣很受感动。


微信图片_20210526104149.png


周敦颐不仅为官清廉,还有济世之胸怀,其历年所得俸禄,除部分养家糊口外,大部分周济同族贫苦人家或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甚至于有时没了食饭钱,所以在他出生的故地,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宅大院与百顷田园。


周敦颐在永州曾咏诗一首,后四句是:“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歇,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春陵只一般。”而周敦颐的从政志向也在《通书.志学》中明示其心迹:“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说明自己是以伊尹之志为志,以颜渊之学为学,甘于安贫乐道,乐于成就一番大业。


周濂溪一生追求一种廉洁为官的德性,无论在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地任职,都以廉洁奉公至上,不贪不挪,超然洒落。所以他的口碑在百姓口中非常好,最后他的名声甚至传到了皇帝耳中,皇帝也非常赞赏他的做法,周敦颐死后的谥号“元公”,其中元字就是皇帝亲赐的。


周敦颐高洁的品格正是如同莲花一般。下一集,将为您讲述“理学至圣”周敦颐与《爱莲说》的故事。


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