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年少而追求高雅之趣,以古之圣贤为师,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舅舅郑向如其所愿,在宅前的凤凰山下建一亭,亭下湖中植莲。夏季来临,静静的湖面上布满碧翠欲滴的莲叶,如同插满密密麻麻翡翠晴伞一般,把湖面遮得严严实实。微风拂面,湖水荡漾,粉花绿叶上下起伏。身置如此高雅环境中,周敦颐读书、诵诗、下棋、绘画……好不快乐!周敦颐为何独爱莲花?想必也有此原因。
这一集中,我们将一起来讲述“理学至圣”周敦颐与《爱莲说》的故事。
周敦颐酷爱读书,仰慕圣人之道,志趣高远,以白莲自喻。周敦颐崇尚“爱莲”和“养心”,是有深义的。如他所说:人之心境,多欲则忧,无欲则乐;人之心胸,多欲则窄,无欲则宽;人之心术,多欲则险,无欲则刚……其中就是赞赏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周敦颐曾于寄居舅父郑向家时,建莲花亭。在此亭,敦颐与白莲共游于其间,培养雅致之情趣,对白莲喜爱,已近乎痴迷之程度。周敦颐虽然一生从仕,但任职屡屡变迁,其中不变的是他对莲花的仰慕与追求。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已满55岁,调任南康任知军。知军为闲职,这使得周敦颐得以遍游庐山胜景。在山水胜迹间陶冶性情,与自然虫鸟为伴。周敦颐再一次来到久别的谏溪书院,忆往昔,感慨万千。
在南昌时,周敦颐醉心于庐山与得山的山水,常于两山间游玩不日,在赏景之时抒解内心愁绪。游得山之景,有甘棠湖,湖面宽阔无边,微波荡漾。在湖中心建有一墩。该墩远观形如弯月。早晨与傍晚时分,则有大片烟雾笼罩于湖面之上,远远望去,如人间仙境,令人心生缥缈之意。看到此美景,周敦颐流连忘返,并于墩上建一亭,名曰烟水亭。常常随意坐于亭上,双目微闭,静听万籁俱寂,清风流水,微微震荡环合竹树。放眼望去,水天相连,心中涤荡纯净无比。
进入庐山,这里更是风景卓异。敦颐一行向上攀登至莲花峰,下瞰有一山洞,名曰莲花洞,洞中有流水,近听流水潺潺,远观如玉带。敦颐乃性情中人,脱下鞋袜,跳入溪流中,与随从相嬉戏,如同是一个快乐的孩童。累了,周敦颐与随从们把酒言欢。山间野菜、水中游鱼杂然摆放于其前,其乐融融,乐而忘返。他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于之地,作为终老之地。脚下之溪水似家乡之水,敦颐命名为濂溪,建一堂院为濂溪书院,自号“濂溪先生”。濂溪书院取自于家乡之“濂溪”二字。
周敦颐一生酷爱莲花,于是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并以之为行为的典范。一次,周敦颐的为官朋友们想出钱为他新建一所住宅,周敦颐知道后连连婉言拒绝:“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华浪费之风盛行。如果我们为官的都讲究穿漂亮衣服,骑良马,追求奢靡享乐,老百姓也就会仿效,其结果会导致品行不端,社会风气败坏。到那时再纠正就难了,所以我不能接受你们的恩惠。”朋友听后都点头称是。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近年编纂的《星子县志》也认为《爱莲说》作于赣州: “周敦颐酷爱莲花,在南康军治东凿池种莲,并写下了著名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中有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这恰恰就成为了周敦颐既要担当做事,又要保持名节的真实写照。
下一集中,我们将一起来讲述“理学至圣”周敦颐与宋代理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