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
免费 余票0
周立波故居

开放时间:

场馆地址: 暂无

场馆电话:

场馆详情

景点介绍

著名作家周立波故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位于益阳市赫山区谢林港镇邓石桥村。故居占地面积1510平方米,院落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悬山小青瓦屋顶,土筑围墙,属于典型的洞庭湖区特色民居宅院。1997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入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离益阳市区5公里,与益桃公路相隔不到2公里,交通非常方便。


timg (5).jpg


故居简介

周立波是从益阳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我国具有深远影响的著名作家。一生共著作出版长篇和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译著、报告文学等500余万字,先后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和斯大林文艺奖,为我国文学、文化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解放后,当选为全国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故居是周立波出生成长和他1955年至1965年回乡与农民群众"三同一片" 创作《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长篇、短篇小说的原型地,因而保存了他的大量遗物。故居开放以来,周立波的巨大成就与精神,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往参观。他的代表作《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曾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目前,故居设有复原陈列、周立波生平陈列、周立波文学研究室三个部份。其中故居复原陈列主要陈列周立波在50年代回乡创作《山乡巨变》时的生活场景。


故居自2008年9月15日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中、外游客80余万人次,新农村建设考察团200余个,故居所在村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生态旅游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故居也已成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当地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各单位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周立波故居作为省内外乡村旅游核心景点的地位进一步彰显。瞻仰故居,不仅可以了解周立波成长为著名作家的一生经历,还可以学习人民作家为人民的精神风范。


timg (6).jpg


t01c03d7125b8a6d051.jpg


文学评价

周立波在上海以文学评论和翻译为主,1938 年出版的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是他最早的文学创作。1938 年7 月,罗之扬在《全民周刊》发表评论,指出周立波的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写出了"战斗与自由之中国"。自此,社会各界开始了对周立波作品的研究与评论,至今已有71年。对周立波作品的研究与评论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周立波文学研究的开拓性阶段

1948 年《暴风骤雨》出版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代表性评论是署名"芝"写的《推荐〈暴风骤雨〉》,刊载于1948 年5 月11 日《生活报》。当时的评论界认为,《暴风骤雨》有三个特点:一是塑造了民间英雄、代表时代希望的新人物新形象;二是开拓了重大革命题材写作;三是使用了新的民间语言。1955 年《铁水奔流》出版后,《光明日报》、《文艺学习》等报刊发表多篇评论,充分肯定这部建国后最早描绘产业工人形象的作品。1958 年《山乡巨变》出版后,老一辈评论家茅盾、黄秋耘、王西彦、唐弢、陈涌、朱寨等人发表了有关评论。

从1958 年至1961 年,《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共发表评论文章40 多篇,这些评论对周立波做了开拓性研究。时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的著名作家茅盾在《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跃进》一文中指出:"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路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这一阶段研究的总特点是:一是许多评论以政治为标准肯定周立波三部长篇小说与其他短篇小说的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二是进行了真实客观的审美评价,肯定了周立波创作的艺术特色与艺术价值。


第二阶段,1978 年至1979年,是周立波文学研究的平反阶段

1966 年至1976 年,周立波的作品被彻底否定,遭到无端指责与恶劣批判。197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抓革命大批判第3 集--批判周立波反动小说〈山乡巨变〉》,收批判文章17 篇,其中13 篇在《湖南日报》上刊发。此外,批判文章还有 1970 年湖南师范学院编印的《革命大批判》中的《大海的怒涛与妖魔的嘴脸--评周立波的〈山乡巨变〉》,1968 年杭州大学《东方红》第20 期《从肖洛霍夫的"标本"到周立波的王牌》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周立波的作品开始重新得到肯定,对周立波的文学研究处于平反阶段。最先对周立波作品艺术性作出肯定的是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1978 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林曼叔、海枫、程海著)。粉碎"四人帮"后国内第一篇为周立波作品平反的文章是秦牧写的《〈韶山的节日〉一文的奇祸》,刊发在《湘江文艺》1978年第1 期。接着有弘弢、彭顺文、范良钧、谭冬梅、李震之、刘锡诚等著名文学评论家在国内有影响的刊物上对周立波文学作品进行了公开评论。


第三阶段,1980 年至1990 年,是周立波文学研究全面系统的评价阶段

1980 年,冯健男在《文学评论》第1期发表《现实主义的新胜利--周立波建国后的创作》,胡光凡在《湘潭大学学报》第2期发表《健笔凌云 丰碑永在--试论〈湘江一夜〉的艺术成就》,1981年周而复在《文艺报》第6期发表《周立波与报告文学》,朱寨在《社会科学战线》第2 期发表《〈山乡巨变〉的艺术成就》,蒋静在《文学报》12月10日发表《一个文学流派的初探--略谈周立波的艺术风格》。这些文章从最初为周立波作品内容的革命性作辩护,转向了对其艺术性的评论。可以说,从1980年以后,周立波创作研究由平反性质进入了全面评价阶段。


1981 年林蓝在《人民文学》11 月号发表《战士与作家》长篇论文,客观地全面公正地评价了周立波革命的一生及其创作成就,系统地总结了周立波创作道路与创作经验,提出了"周立波首先是一名革命战士,然后才是一位文艺家"的鲜明论点。


1982 年、1983 年出版了由林蓝整理、编辑的两部周立波著作,一本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周立波文集》,另一本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七卷本《周立波选集》。两部著作的出版发行,使周立波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这一时期涌现了林蓝、庄汉新、胡光凡、李华盛、冯健男、宋遂良、艾斐、蒋静、华济时等一批研究周立波的学者。1982 年林蓝在北京大学李明滨等人的协助下,整理了周立波1940 年至1942 年在延安鲁艺讲授的《名著选读》。《外国文学研究》从1982年第2 期开始分三期连载周立波鲁艺讲稿。著名文学家徐迟写了《读周立波遗稿有感》一文,高度评价周立波鲁艺讲稿"是我国近代文艺理论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文献"。


1985 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庄汉新撰写的《周立波生平与创作》一书。1986 年,湖南省文联、省文化厅等12家单位联合举办了"周立波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 多位学者、专家、作家就"作家与时代、作家与人民的关系"这一中心话题探讨了周立波的文艺思想、艺术风格与创作成就以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会议论文汇编成《战士作家 学者-首次周立波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同年,胡光凡著作了《周立波评传》,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以上各种评论与研究性文章的发表、相关书籍的出版、研讨活动的举办,标志着周立波文学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


第四阶段,1995 年以后周立波文学研究进入深化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周立波研究拓宽了视野,进入了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对周立波作品艺术价值和整体的文学史地位,作了新的发掘和评判,出现新领域开拓、新方法探索、多元化解读的态势。1995 年出版了两部关于周立波研究的重要著作。一是艾斐著的《中国当代文学流派》,对周立波故乡生活小说美学形式与艺术风格,对茶子花文学流派形成的基因与条件作了系统论述;二是谭元亨著的《土地与农民的史诗》,对周立波创作中关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描写,对自由与爱情的礼赞,作了充分肯定。


1997 年安徽大学出版的《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认为,周立波写的《谈谈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研究由译介向独立探索的标志。长沙大学蒋益发表的《现实主义依然是文学的主流--纪念周立波同志逝世20 周年》、《周立波赵树理比较观》等,对周立波建国后农村小说创作艺术特色作了详尽分析。此外,湘潭大学华济时、湖南大学黎跃进、中南大学皮民辉等对周立波在中外文化交流与文学翻译中的贡献与成就,作过多篇论述。1992 年香港《21 世纪》杂志第6 月号刊载唐小兵的文章《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


2006 年8 月由中国新文学学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益阳市三周研究会联合举办周立波文学创作与当代中国乡土小说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会议论文集《永远的周立波不了的乡土情》一书。这次会议把周立波研究推向了新阶段。第一,把周立波故乡生活小说放到中国乡土文学发展中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把周立波创作研究引向了新领域;第二,研究周立波小说创作的唯美倾向,是这次研讨会取得的重要成果;第三,研究周立波文学传统,是这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与茅盾、巴金、沙汀等作家不同的是,周立波在建国后的创作不仅未停步,而且成为他一生创作的新高峰。他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湖南乃至南方诸省的一代代作家,形成了"茶子花"文学流派


2007 年,丁帆著的《中国乡土小说史》对周立波小说作出了新评价:"建国后乡土小说创作最具有风俗画、风景画特色的长篇小说是《山乡巨变》"。周立波小说的艺术价值,20 世纪90 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学术界再次取得了共识。南京师范大学贺仲明认为,《山乡巨变》具有比《创业史》更高的艺术性,也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2008年9月15日举办的周立波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40篇,论著两部。研讨会就五个方面做了讨论研究:第一,关于周立波的作品;第二,关于周立波人品与立波精神;第三,关于周立波的文学地位与影响;第四,关于新时期乡土文学的发展;第五,关于清溪村景区建设的意义与思考。总结周立波研究走过的71 年历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作家作品研究与时代学术文化密切相关;其二,周立波数百万字著作是不朽的,他的人品与作品留下了宝贵的可供不断发掘的文化资源。


相关活动

【活动预告】曾国藩故居游活动预告

【活动预告】最美女人节,曾国藩故居邀您过不一样的女神节

0条评论
回复

路飞
25分钟前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