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达尔纪见证美好初心

来源:听游湖南4721

简介

06.png


蒙达尔纪是位于巴黎以南约一百公里的一座小城,这是一座清丽雅致、风光秀美的小城。公元12世纪中叶,法国国王路易六世的幼子皮埃尔同当地库尔特奈伯爵的女儿伊丽莎白结婚时,皮埃尔从伊丽莎白的兄长手中获赠蒙达尔纪庄园,其后便在这里建起了城堡。

 

在此后的数百年里,这里曾作为法国国王的行宫,也曾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抵抗并击溃英军,成为“英雄城市”之一,其后更因被法王查理七世免除赋税,成为一座经济繁荣的商业城市。而如今,这座城市在中国游客心中地位更加崇高,因为这里曾是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留法学生集中的地方。

 

07.png


1919年至1922年,早期留法学生李石曾、蔡元培等人组织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此期间,约有300多名中国赴法勤工俭学学生来到这里,尤其是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新民学会会员。这批留学生大都志向高远、头脑清醒,而且都是“真心求学、实意做事”的知识青年。在这里,他们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在这里,他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出了建立革命政党的大胆主张;在这里,他们进行革命宣传,并凝聚、积蓄革命力量。可以说就是留法学生们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成就了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


蒙达尔纪雷蒙特列街15号,这是一栋占地260平方米左右、3层楼的法式建筑,共有6套房间。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蔡畅、罗学瓒等革命先辈就是在这里,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里,蔡和森以湖南人的“霸蛮”精神,“猛看猛译”,先后译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一批马列著作的重要章节。

 

08.png


蔡和森的“猛看猛译”不仅为自己开阔了视界,他还将自己的译作和学习研究的心得体会寄回国,同毛泽东、李大钊等人交流沟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并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蔡和森等人不但自己研究吸收马克思主义,还及时地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通过书信与国内的毛泽东、李大钊等志同道合者及时沟通、探讨,在书信中介绍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不仅把这些书信转给新民学会会员传阅,还送给报刊公开发表。在这一双向互动过程中,他们逐步形成并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920年7月6日至10日,在蒙达尔纪,赴法留学的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等20余人召开会议,史称“蒙达尼会议”。蒙达尼会议讨论了新民学会的发展方针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尽管有一些新民学会会员不认同,蔡和森仍是旗帜鲜明地主张组织中国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蒙达尼会议后,蔡和森接连给远在国内的毛泽东写了3封长信,阐述成立共产党之必要。而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回信中也极力赞同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就是这一段历史,让蒙达尔纪这一座小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中国的发展和复兴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提到蒙达尔纪,就不得不说位于蒙达尔纪火车站的邓小平广场了。1922年2月起,邓小平就在蒙达尔纪小镇的哈金森橡胶厂做工。在这里,邓小平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邓小平在巴黎参加了《少年》(后改名为《赤光》)的编辑工作。起初邓小平负责刻蜡版和油印,他白天做杂工,晚上忙刊物,因刻字工整,印刷清晰,装订简雅,邓小平被大家称为“油印博士”。心怀“赤光”,赴法勤工俭学的革命先辈们走上了寻求国家自由、独立的道路,发出了“接近赤光,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的呐喊。


这些赴法勤工俭学的革命先辈们,其中如蔡和森、向警予、颜昌颐、罗学瓒、张昆弟、孙发力等湘籍革命者,回国后先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革命事业英勇捐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周恩来、陈毅、李富春、邓小平、聂荣臻、何长工、李维汉、蔡畅等,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历经多年,初心不改,让中国再一次站了起来。


2014年11月,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在法国考察时,发现了蒙达尔纪雷蒙特列街15号这幢革命先辈们生活过的寓所。之后,他委托巴黎华天代表省里买下了这幢寓所,并要求将其作为湖南走向世界的窗口来打造,建成一座小型纪念馆。2016年8月27日,“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这里有革命母亲葛健豪亲手完成的湘绣女衣,她靠着刺绣手艺不仅供养着自己和儿女们的勤工俭学,还资助了其他的留学生;这里有醴陵制作的两个陶瓷盘:一个名叫“中国长沙”,一个名叫“法国蒙达尔纪”,是当时留法学生辞家去国、万里求学的生动写照。


蒙达尔纪这座小城,不仅是中法友谊的象征,更是湖湘文化汲取外来文化的一道门,反映湖湘革命精神的一扇窗。历时百年,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初赴法留学的那些革命先辈们身上为国为民的美好初心。

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